“我是一名辅导员,思想政治辅导员,辅导学生走向前,不管白天与黑夜。别看学生已成年,照顾自己有点悬,学习生活都操心,有时就是勤务员。”这是网络上一首关于高校辅导员的打油诗,字里行间透露着这个职业群体的特殊工作状态。从新生适应到社团纳新,从怎样学习到如何恋爱,从考研咨询到就业辅导,大学的台前幕后,都少不了辅导员的身影。面对越来越多元化的学生需求,他们的专业能力提升日渐受到重视。
班振海是兰州理工大学电信学院的一名辅导员,30岁的他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8年时间,在他的体会中,辅导员的工作琐细又重要。“一个电话,一次聊天都可能是对学生的重要辅导和帮助,如何将这些工作做得有系统性,更有理论、数据和科学的支撑,让同学们对老师的思政教育心悦诚服,这样才事半功倍。这两年,学校开展的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就是在督促我们不断积累相关知识,提升专业能力。”
班振海所说的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是学校在2014年秋季学期开始实行的一种新模式。在借鉴相关高校经验的基础上,学校要求用教学的理念认识辅导员的工作性质,用课程的形式规划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促进辅导员履行教师角色,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学校制定下发了《关于试点实施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通知》,按照《基础指导课》、《专项指导课》进行划分,设“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学生党建指导、共青团工作指导、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资助与服务指导、公寓生活指导、学风与行为指导、学生组织建设指导”9个课程模块。通过划分,明确教学主题和教学方式,让辅导员立足不同年级、不同类别学生的实际需求,组织教学,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要将平时的工作课程化,充实内容,查阅资料,写成教案,首先带来的就是工作量的增加,这对平时就很繁忙的辅导员们来说,并不是一开始就受欢迎。已经从事辅导员工作10年之久的张志忠老师,主要负责学生的就业咨询与指导,他告诉记者,两年前课程化工作在学院进行试点,要求按照课程的形式做一些工作,他还不是很理解。“事儿还是原来的事儿,忽然被要求写教案,按照上课那样进行,还是不太适应。”随着就业形式越来越严峻,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显得更加重要,通过不断充实相关就业政策和信息,并把它以教案的形式写下来,张志忠发现“原来的那些事儿”做起来更加规范也更有底气了。
班振海的一次课程化题目“共筑‘紫领’成就梦想”,是对学院两委会干部进行的一次团体辅导。在这份教案中,他将教学过程细分为开场导入、学生干部的角色定位、学生干部的基本素质及培养目标、团体训练、结束语五个部分,每个部分都设计了丰富的内容。班振海说,最初做课程化的时候,每一次写教案都需要两天的时间,要不断的构思课堂的引入方式,进行的步骤与节奏,翻看相关的书籍,查阅大量的资料,与之前一些工作仅靠个人经验相比,这样的辅导更加科学,对学生的意义显然更大。“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教案就是一个资料库,面对每年不尽相同的学生群体,资料库会被不断的充实完善,长期做下去,工作的计划性也会增强。”
为了不断完善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建设,学校学生处处长张思成介绍,学校组织编写了分年级辅导员工作的进程计划,计划是参照教学大纲的模式,进一步精细辅导员工作职责;此外学校定期进行示范教学课观摩活动,并成立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教学督导组进行督导检查;以辅导员沙龙的形式开展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研讨,每学期组织优秀教案评选、编印《课程化优秀教案汇编》,开展示范课观摩活动,评选精彩一课等。
在材料学院贾宝玲老师的班会上,学生党员和干部都在为今年的毕业生离校策划活动,对学生而言,课程化带来的不仅是第二课堂的丰富内容,还有第一课堂所欠缺的师生互动;设计艺术学院的马玥老师刚到辅导员岗位上,面对学生还有点羞涩,但是现在也能“阔论”一番了。规范、科学、计划、互动,这些就是近两年来,一线辅导员对课程化模式的直观感受。
目前,兰州理工大学辅导员工作课程化以团体辅导为主要形式,开展了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法制教育、网络文明教育、励志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入学适应教育、文明离校教育十项创新主题教育,形成了整体规划,分层次、分阶段实施的,符合学生思想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先后有几十名辅导员老师参加全国、全省辅导员各类比赛,涌现出2015年甘肃省高校优秀辅导员谢吉仁,2014年全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西北赛区复赛二等奖获得者杨雅琼等优秀教师;先后有20名优秀辅导员教案获评“全国辅导员工作课程化高校联盟优秀教案”。
“通过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建设,我们力争使每个辅导员都能有4至5个精品专题,如新生入学教育、学生安全教育、四困学生帮扶和就业指导等,通过提升辅导员专业能力,使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上一个台阶,最终我们的落脚点还在学生,使学生受益是最终的目标。”张思成这样说。